【首届回顾之卷首语】艺术无为
首届回顾之卷首语
首届回顾系列将陆续推出学院之星在过去一年中积累的点点滴滴,分卷首语、人物篇和活动篇三个章节展开。希望这些认真写下的文字和仔细遴选的作品能更全面地展现“学院之星”的态度和精神。而每一次的回首,总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前行。
卷首语的首篇,我们挑选了策展人萧煌老师写在首届学院之星画册中的《艺术无为》。
我和李宇常在空中飞行,在云端之上看云卷云舒,落地开机便急不可待直奔艺术家工作室,期望能遇上一些有原创性的作品。每推开一扇门,同时就开启了一扇心灵之窗,每个工作室都是一个独立丰富的世界,艺术家用其感知、体验与创造,装饰与充盈其空间,私性、烂漫。每逢碰上优秀作品,我们顿觉如沐春风,旅行的劳累消减不少。
每个工作室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剧场,每个艺术家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能感知到艺术家的过去、未来,也能察觉现在的心理状态。这里头留下了艺术家无尽的心思,快意、沮丧、惊喜、麻木、疲惫、希望……否定与否定,并不尽然。在不定的样式与表达的可能性中,创造成为艺术家的第一属性。
我们走访了全国各地形色各异几百个工作室,过眼了几千件原创作品。那段日子,我们天天在认识新的朋友,积攒新的缘分。感谢那么多年轻的朋友对我们的信任与厚爱,让我们翻遍整个工作室的存画,找出一件最能代表艺术家整体面貌的作品。从全国跑马几圈下来,我们从几千件作品中挑选出来一百余件,组成“学院之星”的基本内容。因条件限制,有些作品虽不尽如人意,但整体面貌已有别于传统展览。最重要的是我们遵循对艺术的尊重,发现了一大批有创造力并在认真实践艺术的年轻艺术家。当“油画”这一外来艺术媒介,在几百年的传续中,落地生根于千家万户,我们用脚步丈量和体验,感受到的是年轻艺术家以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敏感和对生命的体悟,在演绎着无尽的可能性……
我们在挑选作品的时候,基本上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艺术家人品好;二是具备扎实的学院造型功底和独特的绘画语言表现;三是具备一种感知事物本质的智慧,一颗以多维视角认识事物的敏感之心。艺术家决不会混淆事物的意义和真理,事物的意义并非等同于真理,了解这一点就是一种智慧。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中,当绘画走入个体生命深处,我们更注重在安静、和谐和令人宽慰的片刻中,用生命体验生命的那份虔诚与热爱!
生命无常!脆弱!人生在世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曾经的辉煌荣耀亦会如过眼云烟,稍纵即逝。肉身的消失,不需时日,整个人就像在这个世界没有存在过一样。加缪说过一句话:“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才值得一过。”在人类文明的过往中,我们追寻生命超越时空获得价值的永恒。在此艺术让我们获得对生命共性的追寻,从形而上的审美还原人类尊严与价值的思考。探讨人性的丰富、心灵的纯粹、灵魂的回归,保存一颗平和如常之心。佛陀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心空无住,生命无常。艺术,这一来自于生命本体的自由创造,赋予我们简单、快乐、本真。
生活是母体,是最大的艺术。我们同样也看到了众多艺术家在生活中的焦灼、困惑,甚至来自于世俗生活的物质诱惑。路上老朋友偶遇,常有:“最近画画了吗”,“唉,事儿太多,都没什么时间和心情画画”。这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机会与诱惑,现实与理想,交错迸裂,更多的艺术家像一个“范儿”,在追求着艺术以外的标准与价值。艺术更像一个大众情人,与之匹配的是市场的热潮与烘托,盲目炒作造就了一批新星。机会激增使得艺术在时下的发展中促生成了“职业艺术家”这一产物。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家的理想在职业化的现实情景中,往往连生存的基本需求也解决不了。艺术的崇高屈服于现实的窘境,作品的标准降伏于现实的审美需求,“职业艺术家”成为奴性与骨性互相挤压的标牌式身份,却有悖于社会环境对艺术规律的基本尊重。其实艺术是极其个人化的事情,是内心的那点安宁与慰藉!
有一次,上海的一位朋友问我中国艺术未来的希望在哪里?我说就在年轻人身上,在90后、00后和10后这几代人身上。朋友靠做实业起家,与各大艺术机构生意往来甚多,他比我更深谙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人所遭遇的成长背景和生存的压力,他们成长的年代是一个讲求刚性需求的时代,生存是位列第一的发展需要,人性遭遇“铁饭碗”的撞击发生转折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与其说80后谋求的是“独立与创业”,90后与00后更是以“生活与自由”为主题。艺术的可能性是建立在生活自在与灵魂自由的基础上。当我们谈到艺术,当然需要考虑一些条件基础。
记得有一个故事,大概这样:“美国有帮科学家突发奇想,要创造一根纯洁的、没被污染的人类神经,结果拥有这些神经的人有的自杀了,有的疯了,剩下的都信奉上帝去了。于是上帝把纯洁的神经给了艺术家。从此艺术家开始有恃无恐,随性自然,游戏人间……”虽然故事有点浪漫主义式的调侃,但也提示了我们关于“艺术”的基本概念。艺术家是跟上帝靠的最近的一类人,游弋于人间,他们的天性是创新,为着人类感知世界提供新的方式,发现未知的存在。
艺术家不是为了某一部分人,尤其不是为了某些权贵,甚至他自己而生的,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再现存在于神秘世界角落里的美和上帝的秘密。这与科学家发现宇宙和自然界的秘密不同,科学家是用“主观”去发现“客观”,艺术家是用“主观”去发现“主观”。科学的绝对真理只有一个,而美学或者艺术的真理有很多。对同一个事物,因美学观念的差异,将有不同的阐释。艺术家是灵感的源泉和温床,没有哪类人有比艺术家更多的机会邂逅灵感——这个上帝派遣下来散布美的气质的精灵。“成为艺术家,这句话的含义不是别的,只是把自己献祭给尘世间的神性”。([德]费雷德里希•施勒格尔)艺术家的存在意义是以灵魂的独立与自由,来印证人类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我们演绎了很多艺术家的神话,传统的艺术被边缘化,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被排斥,有幸“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的年代已逐渐远去。而有些艺术家投机取巧、炒作概念、玩弄观念、挑战视觉,以封建、暴力、色情为创作元素,追名逐利,推动艺术庸俗化风潮。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在赢取持续数年的国际性商业利益时,似乎并未在国际艺术界获得应有的“人格尊重”。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始终无法摆脱西方“他者”眼光关照下的文化特征,用近乎原生状态的异域文化风情获取西方购买者投放的短线经济利益。于是,商业上风风火火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不得不面临某种深刻的尴尬和困境:一方面艺术家要依托于“中国式”身份而行动,另一方面艺术作品要对东方正统文化的传承进行迎合性转述。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当代艺术的商业性发展始终是在西方艺术潮流的港口里晃悠。
潮流常常是浅薄的庇护所,艺术家应当具备独立的优良品格。艺术形式是个人精神的体现,对生活切身感受的反应,对自我生存环境的关注。艺术家通过对艺术品质的不断追求,对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找到符合内心需求的精神性表达,而不是制造西方艺术大师投影下的“二胎”产品。好的艺术作品将经受时间的洗礼。
中国艺术的发展现在到了需要以独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向国际艺术界发言,并通过个性化的姿态回归到关于艺术本身的研究与探索状态,这也是中国新生艺术家进行艺术表达所要考虑的基点。
展览在即,结集出版,附与大家检阅批评。春华之余,夏茵葱郁。忙完这阵,我们依然会去各地游走,走进更多的故事,在刺鼻的油墨彩韵间,寻觅那些在低头画画的人。
生活赋予了我们美好与快乐,同时也不忘给予痛苦与悲伤。好在有艺术这个小情人,无关责任与使命,仍然给予我们很多意外的心灵安慰。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心灵的修行。
一杯清茶,一炷清香,一下午的功夫,留下这堆絮语,仅为本家之言。
策展人:萧煌
2014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