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down

【首届回顾之卷首语】感觉第一


首届回顾之卷首语

 

首届回顾系列将陆续推出学院之星在过去一年中积累的点点滴滴,分卷首语、人物篇和活动篇三个章节展开。希望这些认真写下的文字和仔细遴选的作品能更全面地展现“学院之星”的态度和精神。而每一次的回首,总是为了我们能更好的前行。

 

卷首语的第三篇,奉上广西艺术学院谢森老师的《感觉第一》,回归对艺术本身最质朴的体察。

 

Poly

 

学画、作画、看画,从形式与内容、主题与观念、观察与表现、语言与风格、塑造与图式、写实与写意、东方与西方、物象与意象、抽象与具象……等等,人们都反反复复地争论、探讨过,也还会永远的探讨下去,因为,随着历史的进程,人们对艺术的认识,总会有新的问题、新的发展。

 

然而,我发现,在众说纷纭中,最说不明道不白的,但又是最要命的,最能决定一幅画品格高低的恰恰是最简单的二字——“感觉”。

 

一幅作品的产生,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它包含了画家个人的成长、性格、教育、宗教、民族文化等背景,还有画家每个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和风格语言的变化――而除此之外,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对一幅作品艺术魅力长久的喜爱和关注呢?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巨匠达芬奇,在众多的领域都有突出建树,也画了大量的传世名作,画了那么多美丽的圣母和天使,但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唯独对他画的一个普通女子蒙娜丽莎的肖像画有狂热的追捧喜爱呢?十年前我在卢浮宫看此画时还可在两米远的距离观看,去年再去时我只能在人山人海的十米之外观看了。观众的崇敬之心犹如面对一处至高无上的圣迹。这里不能说多数观众是“外行看热闹”,理论家们评说的“永恒的微笑”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达芬奇画的众多圣母也同样是面带微笑,为什么独有蒙娜丽莎的微笑可以流芳百世呢?这种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哪里?千百年来,世事沧桑,大浪淘沙后留下了人类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在浩如烟海的无数作品中,除少数史学家对一些作品的背景内容作考证外,我们大多数人对一幅作品的喜爱因素是什么呢?这个人是谁?是维纳斯?是大卫?是国王?是贵妇?是农夫?是阴谋?是爱情?他们周边发生了什么事?……这一切跟我们都毫无关系。同样,宗教的传说、主题的叙事、观念的审美变化……这一切在时过境迁后跟我们也毫无关系。我们只记住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而忘了达芬奇描绘的其他女性的微笑;我们只记住了伦勃朗晚年贫困潦倒时自画像那厚重笔触下透出深邃苍凉的目光,而忘记了他早年富裕腾达时画的华丽场面;我们记住了基弗悲剧性的苍凉大地而不必细究他是否用了稻草树枝和颜料混搅;我们会惊异霍克尼美妙的水花尽管它简单平面;我们还会佩服里希特怎样把普通的报刊新闻照片用横扫的笔触弄得神秘兮兮;我们也能记得怀斯细微刻画的人物和场景中那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我们还能记住梵高的向日葵、塞尚的苹果、莫兰迪的瓶子……而它们只不过是些最普通不过的静物。

 

我们也能记住鲁本斯画的可爱的小女孩而忘记了他画的众多的贵妇人;记住格列柯黑白瘦长的宗教题材人物;记住德加那些轻盈的舞女和浴女;记住莫奈梦幻般光影变幻的风景;记住莫迪里阿尼修长变形的肖像;记住席勒神经质的人体,也记住弗洛伊德原始生命力的人体……他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内容和故事,是一些最平凡不过的绘画题材。

 

于是,透过历史的迷雾,尘埃落定之后,当剥除了宗教内容、社会阶层、政治权势、民族文化、观念意识……等一切外衣后,画面最终留下来最感人最有永恒魅力的就是画家对人生敏锐的感觉和艺术表现的天赋。当西方现代主义之后,一些理论家断言“绘画死亡了”的时候,他们只是看到现代影像技术可以取代绘画造型技能的表面现象,觉得手工绘画图像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各种新技术手段、材料形式和奇思妙想风起云涌,目的就是要躲避开手工绘画形象造型——其实,这恰好是舍本求末,离艺术的本质愈行愈远了。

 

我认为,艺术家是一群极为敏感的人,他们各自有着对人生深刻的不同感悟,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自然的神秘进行解读。与科学家发现物理定律的唯一性不同,艺术家充满想象力和多样性的表现风格,极大的开拓了人类想象力的空间。艺术与音乐、舞蹈、体育等形式一样,是展现人类潜能的最好方式。数、理、化是现代人类的理性思维潜能,而文化、艺术、体育是人类的感性思维潜能。千千万万的人群中,就有那么少数人具有这方面的天赋而出类拔萃。不能想象,有了电子合成音响后就不需要作曲家了,不需要乐队了,也不需要歌唱家了。有了无所不能的机器人后,就不需要运动员了,也不看足球比赛了。情况倒是正好相反,越是现代技术横行的今天,演艺明星和体育明星比过去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受观众疯狂追捧。同理,绘画大师的杰作也不断拍出亿元天价。

 

由此而见,绘画永远不会死亡,就像每天太阳都要升起来一样。道理很简单:崇拜这些有艺术和体育天赋的明星,就是人类在崇拜自己。现代科技只能满足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艺术能满足人类精神理想的追求。

 

就画面的本身而言,一幅好画,或是能力很好,或是感觉很好。当然也有二者兼之。

 

一、能力,包括解剖、透视、素描、色彩、技法等绘画基础知识。还包括了观察表现、风格语言、人文修养等审美因素。能力、修养、阅历都很强的画家,可以创造出完美的作品,丰富了世界美术史的各个时期。

 

二、感觉,就是艺术的直觉,这是最难以言说的,所以历来理论家不太探讨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不是在第一线实践的画家,无法体会其中微妙之处。

 

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就会拨动人们的心弦?是嘴角的翘起角度很特别吗?或者是颜色很特别吗?都不是。八大山人、齐白石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的几根线为什么会力透纸背?为什么会有无穷的韵味?这也跟造型和色彩毫无关系。法国纳比派画家波纳尔画的浴女,皮肤颜色和背景墙壁完全融为一体,没有色块的区别了。这在色彩学上完全说不过去,但它恰恰精彩地表现了在此时此景的视觉真实感觉,让观众恍然大悟:原来色彩感受是可以这样表达的!

 

这就是画家的感觉,它和具体事件、人物等背景材料毫无关系,它是艺术家的审美修养积累,是观察感悟自然的“灵光一现”,是“别出心裁”,是手眼相通的“神来之笔”!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此情此景,灵感迸发、不可重复、不可再现。我想,这就应该是艺术作品中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色彩、造型、构图、审美观念、表现技法等等,是一幅好作品的先决条件,但似乎又不全是,它们都有规律可循。唯独直觉、灵感是超然的、无规律的。

 

以往人们常说,学院里不能培养出艺术家,只会教技术。这只能反映出一个现实:学院许多教师确是平庸的,他们只会教那些看得见的有规律性的知识,如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构图学、美术史等等。这些无疑都是绘画的基础,是艺术金字塔的底部。基础的训练也应有审美的引导,才能真正理解和学好基础。比如说画石膏像,仅仅是解决空间结构关系吗?仅仅是解决明暗虚实的素描表现吗?记得早年有些学院把石膏像用白纸包裹起来画,还美其名曰:去掉五官形象后学生更好理解立体空间……这还真不如干脆去画块石头更有感觉呢,居然还把这说成是创新观念!为什么我们不能认识到:在画石膏像理解空间结构和明暗关系虚实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大卫、拉奥孔等这些古典石膏像的审美意味呢?再加上古典时期的壁画、雕塑大师作品欣赏等知识,学生在学基础的时候就能开始进入古典主义审美的艺术殿堂了。如果再往形而上的艺术审美上引导提高,让学生真正理解大师们的艺术境界,发掘学生的艺术个性创造力,这种看不见的修养就需要更高水平的导师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多数美院的教学仍停留在教技术、教知识、教规律的层次上。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因此而否定学院教学,而是要清醒地看到,在教规律知识的同时我们尤其应更加重视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和组织学生独特观察、敏锐表现的多课题训练,基础训练和审美引导并重,发现苗头,顺水推舟,鼓励个性发展。

 

“感觉”在绘画中有两重意义:

 

一、由观察对象而得来的感悟

 

当我们看到光和物体的存在,这是视知觉的接收;再根据感觉记忆和图形辨认,则是更高层次的感知觉认知。这种由视知觉到感知觉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察感觉。当然,人们会从不同角度来感知事物;1.生存的方式——人类从自然沧桑、四季轮换的变化中,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农耕、农牧等生存规律,不遵循自然规律就会引来灾难;2.宗教的方式——人类对不可知的神秘自然威力顶礼膜拜,世世代代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3.科学的方式——从理性思维的角度,经过千万次的实验,寻找各种规律性,为了顺应自然,开发生产潜力,但如果企图改造自然则是愚蠢的;4.哲学的方式——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从自然规律中找到适合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5.艺术的方式——通过视觉、听觉、想象的方式,感悟人生与自然关系中的生命价值,感悟自然对人生的启迪,敬畏自然、敬畏人生,寻求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人生境界,艺术从远古开始就是人类崇拜自然和崇拜大地而发端的。一般而言,理性思维意义上的感觉,一旦接近真实,就容易单一化,因为真理的趋势就是排除若干错误的感觉后寻求正确的结论。而艺术思维意义上的感觉,可以对一样东西有不同的感觉,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理性思维的结果是真,感性思维的结果是美。

 

在艺术感觉中,画家应比别人更有敏锐的形象观察力。造型艺术当然是以形为先,这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一个物体,科学家看到的是物质,农民看到的是用途,艺术家看到的是形象——为什么你喜欢这一棵树而不喜欢另一棵树?在艺术感觉中,包括了你所有的图形记忆、生活阅历、审美修养和造型意趣等等因素。

 

二、艺术表现的直觉

 

有了观察的艺术感悟后,造型能力好的画家就可以根据事物情景激发的灵感创作出一幅完整的作品;形象、场景、气氛、构图、主题、观念都会符合常见的审美规律,不论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这也是理论家最容易评论的作品……一切皆有据可依。

 

然而艺术表现中,恰恰容易被人们忽视或被曲解的就是直觉,这也是艺术创作中最难得和珍贵的。首先,直觉不是记忆和经验,更不是凭空想象,是面对物象时敏锐和独特的感受。一个好的艺术家除了对形、色、空间等有好的生理印象能力,还要有丰富、复杂、敏锐、微妙的心理印象能力。还要有特殊的、不同寻常的个人感受能力和审美经验的判断能力。在经过这些感知的阶段之后,进入艺术创作时,直觉表达就是关键的能力了。

 

艺术直觉的产生是艺术家在观察物象专注的瞬间,积累以往的审美经验,在没有依靠预设的逻辑思维过程而直接迅速做出的反应,用得心应手的笔触、色彩来表现出对物象的审美感悟,在笔走龙蛇的色彩、线条中显出巧夺天工的美感意趣。这就是人们追求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灵光闪现”!而“灵感”一词在古代属于宗教用语,与“灵启”、“神示”意通,是超自然力、纯精神的感动,就像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所说:“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我愿再加一句:在画中,有了“灵感”还要加上“手感”,这就是一个优秀画家必须拥有的天赋。同画一个对象,大家的能力都很出色,但就是有个别人“妙笔生花”、“妙不可言”;简单平凡的对象,在其笔下就能“风生水起”、“妙趣横生”;简单的笔触就能“一波三折”,意趣在笔触之外,每每会令人意外惊喜……而这些,都不是用语言能表达清楚的。就像一个优秀的音乐家,除了音乐基础,还需要好的“乐感”才能演奏出感人的乐曲;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除了全面的素质,还特别讲究有没有“球感”,否则你就是训练劳累至死,也成不了球星。

 

绘画中直觉的“灵光闪现”,是艺术创作过程中一种特殊的状态,是由视觉形象的突然“介入”引起的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灵感除了要长期的生活体验,还需要紧张的审美思维活动,正如物体没有运动就不会撞击出火花一样。而这撞击也要机缘巧合,你的情绪正好与景象刺激不期而遇了,“触景生情”了。它往往具有跳跃性、偶然性、不可重复性,随着画家兴奋而调动起全部的创造热情和能量,眼、心、手的一体化,就能突破常规,也突破自己,创作出一幅精彩之作。

 

言简概之:知觉(观察、感觉)——意象(审美、感悟)——表现(直觉、手感)。

 

说了这许多,权当是一家之言吧。作为一个画画的人最好简单点,就一根筋好了。齐白石一辈子勤勤恳恳做木匠,辛辛苦苦画画养家糊口,生活与艺术的深厚积累使他在六十岁“衰年变法”后成为中国的绘画大师。黄宾虹自述“生平身安淡泊,寂寂无闻,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塞尚多年如一日地面对维克多山不厌其烦的反复画,面对一堆苹果静物反复地画(跟我们考前班画的静物没什么不同),寻找他对自然的那一点独特理解和感受,结果成了现代艺术之父。高更抛弃了巴黎的上流社会生活,孤独一人跑到南太平洋小岛上探求自然的神秘。我们看到,大师们无不是倾其一生精力去苦苦追求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艺术不能代替政治、哲学、新闻媒体、影视、广告等等功能,各行各业有自己的领域,艺术不应包打天下。回到艺术本体,除了主题观念,风格语言等因素外,内心感受与直觉表现就是一幅画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了。我们别再把此生有限的精力放在各种唬人的旗号和形式观念等外在的因素上,瞎折腾。想想,上天留给每个人的时间真的不多。

 

广西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谢森

 

原文载于《保利首届学院之星当代油画艺术邀请展》图录,2014年7月。转载请注明出处。